何为躺平?
“躺平”这个接地气又精微幽妙的言语梗怎么测量?心理学家在一通问卷访谈后,发现“逃避躺平”和“觉醒躺平”这两个概念可以很高信效度地测量我们的躺平。
“逃避躺平”和“觉醒躺平”
觉醒躺平是审视现实后自我和解式的 “躺平”。何为审视现实?何为自我和解?这可以理解为:当我采取觉醒躺平的姿势,我一般选择与当下妥协(如接受个人才能不足等等),虽表现出“躺平”行为,但内心没放弃对未来的期望,我依旧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,期望在未来获得进步或成功(“总有我干出成绩的时候!”)。心理学家认为以下表现符合“觉醒躺平”:
我不关心他人的眼光和生活;
我不会强迫自己融入无意义社交;
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,即使在其他人眼中这份工作不够体面或者高级;
尽管周围很多人在追求功利性目标,我也会坚持对质朴生活的追求......
可以类比于高数作业很重要,但是自己好累,觉得周末与其硬撑不如放空一下,我过后能更有精神地对待它。或者是:你明白实践报告再抠细节已不能明显改良,觉得小组讨论效率很低,于是接受这一现实,不想再钻牛角尖、无谓忙碌了,“这篇报告就先这样吧。”你释然了。但这不意味着你拒绝在撰写报告上的进步。
逃避躺平定义很鲜明地消极,但当我们反躬自省,也许会有一些时刻短暂地感受过逃避躺平。若我选择逃避躺平的姿势,这一般意味着:我太惧怕失败,所以我干脆避免挑战,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、成功,我很少去希求。以下也表现着逃避躺平:
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没有太大意义,及格就好;
当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并且有更多挑战、 更大压力的工作岗位时,我会选择留在原岗位,做相对轻松的工作;
工作做多做少差异不大,我选择做得少一些,完成份内工作就好,不求晋升;
在学校的时候,很多同学选择参加社团活动、 比赛或考证,但我选择啥事也不做......
再例如,体测是心头大石,我深感压力。我非常害怕准备无用。尽管不想得到危险且勉强的成绩,但我更想避免努力失败。所以,我干脆不期望能有满意的成绩,能飘过及格线就好。
研究者们总结
1.面对社会现实的挑战时,低自尊感者对自我的信心较弱(例如自卑、自责、自限),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较弱,在竞争参与中为了保护自我价值(“卷不过别人让我怀疑自己”)而更容易选择躺平,这种避免失败来捍卫自尊的心理(“我不想成为失败者”)使他们更多地选择“逃避躺平”。
2.成就动机较弱的人倾向于完成更低难度的任务来避免挑战(“无所谓,简单地水过去就好...”),他们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高于追求成功的动机,因此也更容易选择躲避竞争的躺平,尤其是“逃避躺平”。
躺平是怎么出现的呢?
先总结学者们观点给“躺平”下定义:“躺平”—— 当下社会经济转型中,面对社会压力和持续竞争,青年人拒绝不经思考的伪奋斗,而用低欲望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一种行为方式。
卷累了,躺躺不行吗
“内卷” 常被我们挂在嘴边,用来调侃舍友、发发牢骚、辩护自我。这个词汇灵活而微妙,是怎么创造出来的?
起初,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用“内卷”来描述农业生产模式简单重复与停滞不前的状态,后在各领域延伸运用。现在的 “内卷” 指的是,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,人们付出更多努力但收获更少的一种恶性竞争的社会现象。大家都在为有限的蛋糕分配而竞争得痛苦焦躁时,内卷就火了。
有学者认为,在当下中国社会“内卷”大环境下,部分青年承受的焦虑和压力超过其心理阈限值(也就是绷不住了),因而选择了 “躺平” ,这看似是选择了与世无争、无欲无求。也有学者认为“躺平” 是基于 “内卷” 这一主观判断后的行为选择 :当内卷被嫌弃或厌倦,有时也许我们就选择了它的反面——躺平。
我们该如何选择?
a. 我们如果很想达成某种目标,实现某种价值,不想躺平而想好好奋斗(不是仅仅感动自己的伪奋斗),那么可以适当地降低自我预期,不让太过强烈的、避免失败的动机屈服我们妥协于躺平状态。
b. 内卷、躺平,追根究底,我们要往何处去?也许你会说躺平就是拥抱虚无,我无所谓意义。但是如果我们还是想追求幸福,那么需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端:自我实现。即我们得尝试寻找人生意义。
c. 躺平不稀奇,不可耻,可以不颓废,可以有积极价值。我也许选择躺平,但是同时觉醒,即是:追风赶月“稍”停留,平芜尽处是春山。